對本所轄區詮譯:「大社觀音棗樂處,鳥松出名澄清湖,仁武地政識人意,好山好水好服務。」
![]() |
明鄭時期在此屯墾,設「仁武鎮」,成為此地名稱濫觴。清康熙22年(西元1683年),台灣納入清廷版圖,分設諸羅、台灣、鳳山三縣,此地稱為「仁武庄」,屬鳳山縣管轄。日大正9年(西元1920年),改為高雄州高雄郡仁武庄,西元1924年高雄郡廢郡,仁武庄劃入鳳山郡。光復後改設高雄縣仁武鄉,將北部地區劃出分設為大社鄉(今大社區)。 |
![]() |
本區原是平埔族馬卡道族「阿加社」(Aka)所在,受到荷蘭人與鄭成功時期的影響,逐漸遷往今屏東縣林邊鄉「放索」地區。本區明鄭時期屬仁武鎮,為觀音山屯墾區。大社區在日治時期隸屬「仁武庄」,光復後,西元1951年才獨立成為「大社鄉」。 |
![]() |
「台灣府志」中記載,「榕......鳥啄其實,墜地復生,名曰鳥榕。」相傳舊時澄清湖東側有許多紅棕色巨大樹幹的「赤榕」(大葉榕),長年有鳥類啄食種子,鳥糞掉落地面而有赤榕新生,故有「鳥榕」之稱。後人可能誤將福佬話的「松」與「榕」訛傳之名,沿用至今。明鄭時期,本區尚未設莊屯墾,仍一片荒蕪之地,約清朝時期,大多來自福建省居民遷徙墾荒,散居自成部落;清朝時期本區隸屬鳳山縣,日治時期鳳山縣改為高雄州鳳山郡,鳥松庄屬鳳山郡管轄。 |
原高雄縣仁武鄉、鳥松鄉、大社鄉於民國99年(西元2010年)12月25日因高雄市縣合併,改制為高雄市仁武區、鳥松區、大社區。 |